在2024年11月的某一天,西伯利亚的天空下挂着一层薄薄的云层,两架战机正同步飞行,左侧是俄罗斯空天军的“北极熊”图-95MS战略轰炸机,而右侧则是中国空军的歼-16多用途战斗机。这一如常的飞行画面在机舱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图-95的飞行员透过右侧的舷窗,注视着那架银灰色的歼-16。此时,无线电中传来中方伴飞员的简洁通报:“状态稳定,保持队形。”然而,这个看似平常的联合巡航却在俄罗斯军事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参与这次任务的俄飞行员事后在私下聊起股票配资官方平台网站,感叹道:“我们的老伙伴(图-95)飞了快五十年,而旁边的中国新战机,不仅造型新颖,其航电系统的反应速度竟是我们的三倍之多。”
这一被外界称作“第九次中俄战略联合巡航”的行动,不仅是一次常规的远程威慑演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中俄空军在技术实力上的显著差距。当歼-16的雷达屏幕能够同时显示出200公里外的假想目标、100公里外的友军位置,并通过数据链实时接收到预警机传来的立体战场地图时,图-95的机组成员仍在依赖目视和传统导航设备确认航线。在火箭弹方面,中国空军的霹雳-15导弹可以在200公里外精确锁定目标,而俄罗斯苏-35挂载的R-77导弹其最大有效射程却停留在80公里。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虚构情节,而是2024年底真实发生的中俄空军互动的瞬间。
展开剩余78%要深入理解这种差距,首先得从最直接的装备数据入手。俄罗斯目前最为先进的战机是苏-57,这款被称为“五代机”的装备,实际上却是个“早产儿”。该机型在2010年便已首飞,比中国的歼-20晚了一年,但到了2025年,俄罗斯官方承认的苏-57服役数量仅有20多架,令人失望。相比之下,自2011年首飞以来,歼-20到2025年已经列装超过200架,有军事观察员甚至认为其实际数量接近300架。苏-57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无法起飞”,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大量生产”。其隐身涂层的不耐磨损和发动机的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其性能,而更关键的是,苏-57的机载雷达依然使用无源相控阵(PESA)技术,其探测距离和精度与中国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相比,显得逊色得多。一位俄罗斯飞行员私下吐槽:“开着苏-57上天,总感觉自己成了敌方雷达的‘标靶’。”
再来看两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的对比。俄罗斯现大量装备的苏-35被称为“四代半战机”的巅峰,但当它遭遇中国的歼-16时,原本的优势黯然失色。苏-35的11个武器挂点虽然能够挂载各类导弹和炸弹,给人以“火力十足”的错觉,但其航电系统依然是苏联时代的遗留产品。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不足400公里,数据链也显得陈旧,与预警机和导弹之间的通讯往往不畅。2024年联合巡航期间,苏-35机组试图用R-77导弹攻击虚拟目标,结果导弹飞出50公里后,就因失去目标信号而坠毁。反观歼-16,其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能够同时追踪3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8个;通过数据链连接空警-500预警机后,霹雳-15导弹在200公里外锁定目标,即使该目标启动电子干扰,导弹也可以依靠惯性制导追踪上去。更重要的是,歼-16的座舱内部配置了多块液晶显示屏,飞行员只需简单的手势便可获取战场信息,而苏-35的座舱则依旧保留了大量机械仪表,飞行员要同时盯着七八个表盘,显得手忙脚乱。
这种技术差距不仅存在于单机性能层面,更体现在整体作战体系的全面落后上。俄罗斯空天军的预警机仍使用A-100,虽然号称是“新一代”,但其探测精度与抗干扰能力相比中国的空警-500却差了一大截。在2024年的联合巡航中,俄罗斯预警机传给苏-35的目标坐标误差多达5公里,而中国的空警-500给歼-16的数据误差却不到100米。更为致命的是,俄罗斯的导弹与战机之间存在着“不兼容”的问题。苏-35挂载的R-77导弹发射后必须依靠自身寻找目标,而一旦目标潜入云层或进行机动,导弹便会成为“无头苍蝇”。而歼-16则搭载了可全程接受预警机引导的霹雳-15导弹,相当于有人协助精准瞄准,命中率自然高得多。有俄罗斯军事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们的体系就犹如拼图,部分之间存在过大的缝隙;而中国的体系则如同严丝合缝的齿轮,相互运转极为顺畅。”
放眼长远发展潜力,俄罗斯即便目前连五代机都尚未完全掌握,六代机的研制更是夸夸其谈。在2024年底,中国已经成功进行了六代机的首飞,尽管具体性能尚未公开,外界推测其将具有“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全频谱隐身”、“AI辅助决策”等多项超前能力,而这些技术连美国也仍在开发阶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苏-57研发进程已耗尽苏联时代的技术红利,如今连发动机也需要进口。媒体曾报道,苏-35的升级改造订单已排至2028年,但负责生产的工厂却连合格的航电模块都无法制造出来,不得不从中国进口零件以应急。而更为忧虑的是,俄罗斯的年轻工程师数量愈发稀少。自苏联解体以来,大批航空人才流失到西方,导致如今俄罗斯顶尖飞机设计师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年轻人则更愿意选择在莫斯科的IT行业发展,而不是回工厂做设计。
这种显著的技术差距在中俄关系中又意味着什么?表面上看,两国依旧是“背靠背”的战略伙伴,然而俄罗斯心中明白,现今的中国空军,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依靠“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经过2024年的联合巡航后,俄罗斯国防部暗中派遣了代表团前往中国,考察歼-16的航电系统和霹雳-15导弹技术。消息人士透露,俄罗斯希望对苏-35的航电系统进行升级,以后者能够提升作战能力30%以上。更为现实的是,俄罗斯目前对中国武器零部件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从无人机的飞控芯片到战机的轮胎,甚至连飞行员头盔的防弹材料,也开始使用中国的产品。对此,有俄罗斯网友调侃道:“曾几何时,我们教中国人造战机,如今却是中国人教我们怎么维护战机。”
站在2024年底回望此次联合巡航,图-95的轰鸣声中透出俄罗斯空天军的无奈,而歼-16的引擎声中则传递着中国空军的自信。这种差距并非突发偶然,而是中国在信息化、工业链条、研发投资等方面增强实力的持续结果。当俄罗斯艰难应对苏-57的量产困境时,中国的歼-20已经在东海、南海进行正常化巡航;当俄罗斯的预警机仍停留于苏联时代的技术时,中国的空警-500已经实现了“全域覆盖、实时预警”;当俄罗斯的六代机还仅仅存在于图纸上时,中国的六代机已经完成了首飞。这些显著的差距并非一次战斗就能决定胜负的偶然,而是“十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现在再回到那架伴飞图-95的歼-16,其座舱内有一句振奋人心的标语:“制空权,就是国家的生命线。”这句话,如今俄罗斯的飞行员应该已经明白了。随着中国空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拉开差距,俄罗斯所能做的选择无非是追赶股票配资官方平台网站,或者坦然承认这样的现实。
发布于:天津市泓阈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